平度市南村镇种粮大户贾宗会“慧”种地 2800亩地5人种

  在平度市南村镇贾宗会家庭农场,一望无际的麦田已呈现出一片金黄色,微风拂过沉甸甸的麦穗,田野泛起层层金色的波浪,一台台“智慧农机”穿梭在金灿灿的麦田,大口“吞食”金灿灿的麦穗,然后把脱成粒的小麦装进机斗。随后,收割机携带的秸秆粉碎机自动把秸秆粉碎还田;大片麦田收获结束后,玉米播种机进行播种、施肥……

  “今年小麦长势好,我们家庭农场实施保护耕作和减垄增地等技术,种植的2800亩山农28,济南22,青丰1号等小麦新品种粒多籽饱,单产可达到750公斤,推行小麦机收——秸秆处理——玉米机播‘一条龙’作业模式,小麦收获与夏玉米播种‘无缝对接’压茬进行,3天左右就可以结束夏收夏种工作。”贾宗会贾宗会喜上眉梢。

  麦浪翻滚,机械轰鸣。成方连片的麦田,6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,麦穗一茬茬割下,麦粒一颗颗饱满。一个上午的紧张作业,就能收割500多亩地。农机给力,种地省力。“我们农场现在拥有大中型‘智慧农机’30台,其中大型小麦联合收获机6台、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4台、大型拖拉机5台、小麦旋播机4台、玉米播种机3台、无人植保机3台、烘干机3台。”贾宗会介绍,“现在小麦、玉米这些主要的粮食作物,从耕地、种植、施肥、植保,到最后的收割、烘干、秸秆处理等环节,全部是靠专业机械来完成的,这要放在过去,想都不敢想。”

  农机换代升级速度快。从普通机械到无人机再到北斗导航播种,装备越来越先进。

  贾宗会指着田里的智能收获机感慨,以前用的小型收割机,忙活一天才收五六十亩地,如今这些安装“智慧农机”系统的联合收获机,可将作业地点、亩数实时传送,极大地提高小麦收割效率。

  以前种地,设备少、动力小,别说收割,施肥打药都费劲。过去打药用的是小型农机,费人费时一天也就百十亩地。

  “现在打药全部使用植保无人机,无人机喷洒农药具有较高均匀度,而且通过超快旋飞速度的带动,能够翻转叶面喷洒到背部,这些都是普通喷洒方式做不到的,农场所有作物,不到一天就能喷完,比人工快了十几倍,用药还节省。”贾宗会说。

  一籽一粒,种出不易,机收减损也等于增产。“机收这个活儿,既讲时机又讲技术,需要保持机具良好工作状态,需要确定适宜收割期,需要把握机收作业质量把握,作业的速度、留茬高度、作业的幅宽、调整拨禾轮速度和位置和调整脱粒、清选等对减损都会有很大影响。”贾宗会滔滔不绝,“以前的老设备损失率太大了,现在的新设备损失率大约在百分之一,比以前的老旧机械先进多了。”贾宗会种了20年地,干了10多年农机手,经验比较丰富,能掌握好小麦收获火候。

  “12个小时能烘干60吨小麦,不用担心收割晾晒时天气的好坏,也不用反复晾晒了。”贾宗会说道,收割脱粒的小麦立即被送到烘干房烘干。

  烘干车间里,10多米高的3台烘干机正轰隆隆地运转。小麦由提升机运至烘干塔内,经过一系列循环干燥、冷却后,从卸料口“哗哗”倾泻而出,经输送机直送粮仓。

  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,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。贾宗会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,也是“新农民”的代表。2015年2月,他参加镇政府召开的土地流转会议,把多年打拼攒下来的钱拿出来,先从本村400多户农民手中流转土地1700多亩,先是成立贾宗会家庭农场,后又成立青岛宗会粮蔬种植专业合作社。鼓励农民带土地入社、带资金入社、带机械入社、带劳动力入社等方式,使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。

  近年来在扩大本村土地流转面积同时,又流转承包了本镇杨家庙、杨家庄、东西王府庄、大西头等5个自然村老百姓耕地,总面积达到2800多亩。

  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户手中的土地统一经营,农户既可以在合作社上班,也可将土地经营权入股,每亩地还能得到流转资金,形成了合作社增效益、老百姓增收入的互利共赢联结机制,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。

  在宗家埠村种了大半生地的蒋大哥,将10多亩地流转后,现在很满意。“农活不用干了,省心不说,产量还高,又能到就近的服装厂打工,又赚了一份收入。”他笑着说道。杨家庙村的辛大哥,也将8亩地交给合作社,他和爱人则到当地的玻璃公司上班,得到双份收入。

  流转后的大田,打破了原本小块耕地的界垄,为大规模应用机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。

  “土地流转后,我们实行集约化种植,采取大田作业,各种机械程度利用率高,能节约很多人工物力,效益相对地比农户单个种植要好。”贾宗会又说。

  合作社定期邀请专家对社员、农机手、植保技术人员进行农技培训,使他们成为懂市场、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。

  高标准农田“高”在哪?通过水、土、田、林、路等综合治理,集聚各类要素资源,大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,实现了旱能灌、涝能排、病能防,增产有保障。

  近年来,贾宗会先后投入近百万元,进行土地综合治理,建设形成了集中连片、设施配套、高产稳产、生态良好、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,粮食产能大幅度提升,这片农田成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。

  这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,这片地可不是这样。“在这之前,我们这儿十年有九年涝,有次台风过后,雨下大了,水最深处能到膝盖,水排不出去,严重影响了产量。”贾宗会介绍。

  远远望去,一条条硬化的田间道路,纵横交错,四通八达,通到田头,为机械化提供了便利。“以往小麦抢收是最发愁的时候,如今地块相连,去垄化种植,农机敞开撒欢,种地轻省多了。”贾宗会介绍,全程机械化作业,让每亩地种粮成本下降了很多。

  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,产生出新增耕地。走进田间,惊喜发现,一条条田埂不见了,高高低低的田块变得平坦,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中面临的规模小、分散等难题。推广保护性耕作。

  机收和秸秆还田同步开展,秸秆粉碎、抛洒、翻埋,就像给土地盖上了“被子”。给土地搭配了“营养餐”,过去化肥、除草剂、防虫药这“老三样”变成了绿肥、有机肥、微生物菌的组合套餐,土壤肥力充足。

  “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进步,保护性耕作技术,不用翻地,还省工省力,节水蓄水,而且培肥地力,即使在大旱之年,土壤也没干透,作物产量还提高。”贾宗会继续说。

  “拿卡一刷,自动浇水,还省钱。”这边在收获小麦,在另一片已播种玉米的地块边上,贾宗会家庭农场正在使用智能喷灌机为玉米浇水。“刚播种的玉米,由于高温天旱,需要浇‘蒙头水’,这样才可以保证种子全部发芽出土。”

  据悉,贾宗会家庭农场夏种采用夏玉米单粒种肥同播技术,将种子播种与肥料施用一起进行,已开始播种沃玉3号,立原296,中科玉505等4个高产玉米新品种,与小麦收获同步进行。

  现在浇地方便多了,原先浇地就是用送水带,一铺好几百米,浇一次地都累得腰酸腿疼,如今地头建起了电灌站,地下管网相连,喷灌喷头均匀分布在田间,节水改造让浇地变成浇作物,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,如今1天就能浇一遍小麦,一亩地节水30立方米左右。

  这里的农田除了常见的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相连,还配套了水肥一体化、病虫害监测、智能灌溉、农用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,粮食稳产高产达到一定高度。

  智能型虫情测报灯、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、农作物病菌孢子自动捕捉培养系统……连上手机,从光照强度、土壤水分,到气温气压、虫情病害,一目了然。

  种地就像照顾孩子一样,它何时饿了、想吃什么、能吃多少都能通过实时数据看到,还可以精准计算出每一天该做什么。

  农机补贴,资金扶持,技术培养和训练、专家指导……贾宗会家庭农场一路成长享受到诸多政策红利,农业农村部门经常到他的家庭农场调研指导工作,对他从事科学种粮的做法给予肯定。

  “现在种粮早就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、只凭力气和经验,种管收都用上了‘智慧’农机,洒药用上无人机,苗情、墒情打开手机就一目了然,动动手指就能种田了。”贾总会感叹。

  从“会种田”变成“慧种田”,贾宗会家庭农场2021年8月荣获山东省AAAAA级服务三农金牌家庭农场,2022年9月份获评为青岛市“十佳种粮大户”。

  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。“种田不仅将我自己人生的饭碗端在了手里,更是将粮食生产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,特别有成就感。”贾宗会说,“国家不断释放出重农抓粮积极信号,让种粮农民底气更足,我要继续开创农业规模经营新路子,在继续流转土地同时,扩大托管覆盖面积,依靠智慧农业新技术,多种地,种好地,多打粮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。”他要继续播撒田野新希望。

产品中心
一键拨号
联系我们
发送询盘